紀錄片《進藏》劇照。該片雖然有著濃貸款郁的商業投資背景,但內容卻仍遵循藝術創作規律,受到觀眾好評。
  最近,一部由汽車廠商投資、土豆網自製的紀錄片《進藏》,悄悄在視頻網站火了起來。下周,該片還將登陸央視十套播出。由廣告客戶訂製的紀錄片還能衝上央視熒屏,這樣的設計裝潢案例可不多見。反觀現在的各家電視臺,長期霸占紀錄片時段的大量人文歷史題材類紀錄片,卻總是流露出一種旅游觀光宣傳片的味道,看起來很是乏味。
  除了地鼎曜餐飲製冰機方,其他都一樣
  在很多觀眾的印象里,現在電視上播出的紀錄片,大多都試圖彰顯地域文化。單是看一下近期播出的紀錄片片名,就讓人感到很困惑:《雲岡》《五大道》《長白山》《法門寺》《美麗桃花江》《你好新安江》《贛鄱古鎮——吳城》《紹興,一座名城的2500年》《文化福建製冰機維修》《厚重河南》……其中雖然也有精良之作,但借用觀眾的說法,多數此類紀錄片“除了地方不同,其他‘地方’都一樣”。
  有觀眾為此類紀錄片總結出了一個“通用模板”:表述華麗高亢,畫面敘事能力卻明顯偏弱;時不時插上幾段古裝戲或學者專訪,永遠是一個磁性聲音的中年男子做解說,調調無非是山河多麼壯美,歷史多麼傳奇。“中國的紀錄片導演都成詩人了,不是歷史就製冰機出租是人文,多食點兒人間煙火就好了!”有觀眾如此戲謔。
  對於目前國產紀錄片的題材取向,業內人士也不滿意。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就直言:“目前全國曆史人文類紀錄片和各地宣傳部門交辦的任務型紀錄片特別多,而反映當今社會發展的現實類題材作品相當少。”他還直言,後者恰恰是紀錄頻道最為期待的。“紛紛往故紙堆里鑽,本身就不太接地氣,何況又都像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紀錄片不一定要多麼尖銳,但還是要衝在中國現實的最前沿。”資深紀錄片導演陳真說。
  電視人被甲方牽住鼻子
  在陳真看來,《進藏》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其完全是基於觀眾的需求而創作的;相比之下,很多紀錄片離觀眾的距離太遙遠。陳真目前擔任央視總編室審片部副主任,他直言不諱地批評說:“好多地方政績、行業總結拍成的所謂的紀錄片,積壓一大堆播不出去,它本身並沒有從觀眾需求出發,相反是被投資方牽住了鼻子。”
  “很多片子,甲方的味兒確實偏濃。”央視新影集團紀錄片導演祁少華也認為,有些紀錄片夾帶著軟性宣傳片的痕跡。他舉例說,一些行業類片子,很容易就被要求去重點渲染其在業內的頂尖地位;有些講述某個名人和某個地方關係的紀錄片,二者關係可能並沒有那麼深入,或者在學術上本來還有爭論,卻被打扮得“水乳交融”。最逗的是,有時候去某些地方拍片子,一些與故事線索無關的產業園或風景區,其負責人會異常興奮地迎過來,紛紛把你往園子里拽。“這還不算,最生硬唐突的,是得讓當地領導或行業代表在片子里蹦出來講話……”祁少華覺得有些好笑。
  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做了一番對比:知名紀錄片導演劉郎也曾以蘇州園林為題拍攝過一部《蘇園六記》,但他把園林上升到美學和哲學的高度,表達充滿了詩意,贏得業界贊嘆;相比之下,目前不少所謂人文紀錄片,其實就是一個景點或地域特色的“簡單圖解”,“一幀幀鏡頭就像精美的風景畫,卻並不具備講故事的能力,顯得內容空洞,美學平庸。”
  張同道認為,地方政府或其旅游文化部門試圖借助紀錄片打造“文化名片”,這種投資積極性對業界本是好事兒,關鍵問題是怎麼拍,怎麼處理創作與資方的關係。他透露,自己最近也正與一個地方政府部門合拍一部紀錄片,“我最核心的訴求就一條:拍什麼,怎麼拍,不能被干涉。”
  投資者“著急露臉”不可取
  在紀錄片的內容創作方面,國外投資者和國內投資者的思路明顯不同。
  搜狐視頻紀錄片頻道主編黃平茂註意到,國外公司投資紀錄片,往往只要求在鳴謝中寫上出品單位。他以《進藏》為例,這部影片雖然有知名汽車廠商贊助,畫面中也植入了名車的形象,但全片還是在展示西藏風情和故事,“他們更在乎的是品牌影響力。”
  反觀國內投資者,卻總是迫不及待地想在紀錄片中植入自己的品牌。“其實你露得越多,對作品傳播越有害。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甲方片並沒有太大影響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於國內投資方這種“著急露臉”的心態,黃平茂提醒說,國內紀錄片投資方有必要多向國外同行學習,即便投了錢,也不應違背紀錄片的創作規律,“愣是給拍成廣告片,就沒有太大意義了。”
  更多人則傾向於把情況的改觀寄望於國產紀錄片產業環境的成熟。張同道分析說,在法國等紀錄片產業成熟的國家,製作方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拉到投資方的製作費用,片子做出來之後,他們還可以通過創意費和版權費的反覆售賣來長期盈利,所以其創作者拿到資金後,只需要考慮自己的創作,拍不好則是砸自己的牌子。相比之下,國內更多紀錄片創作者卻只有借助於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投資,才能製作出具有相當水準的片子。
  對於國內的紀錄片創作而言,想要依靠商業渠道回收成本卻非常困難。由於大部分紀錄片都處於賠錢的狀況,很多紀錄片投資者也不大考慮成本回收問題。用祁少華的話說,“拍完了在媒體上播一下,賺一個宣傳效應,然後就自個兒收藏起來了。”他認為,隨著紀錄片產業環境越來越走向成熟,可能會有更多投資紀錄片的人,不再是帶著某種宣傳目的前來加入。(韓亞棟)
  相關新聞

  近半數觀眾

  不知何為紀錄片
  2013年度中國紀錄片年會暨第19屆中國電視紀錄片頒獎活動近日在廣西南寧召開。會上發佈的《2014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有48%的公眾並不知道什麼叫紀錄片。
  根據《2014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課題組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所做的紀錄片公眾形象調查,三個城市中有48%的公眾不知道什麼叫紀錄片,28%的公眾在近半年裡沒有看過紀錄片。有四分之一看過《舌尖上的中國》的觀眾,並不知道它是紀錄片,還以為是電視劇或者電影。不過,超過60%的觀眾通過央視九套紀錄頻道收看紀錄片,並認為其改變了中國紀錄片的形象。
  另外,據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介紹,2013年紀錄頻道年播出總量達1.8萬餘小時,其中由全國兄弟電視臺和社會製作機構製作的節目播出量目前已經達到50%以上。我國原創紀錄片已經向海外銷售發行了22部,進入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流電視頻道播出,目前還累計啟動27部總量近80個小時的國際聯合攝製項目。(記者 李夏至)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SN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dynyqtrso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